虽然目前的DSM-5不再沿着一个单独的“轴”分离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NPD)仍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它的特点是症状,包括浮夸,夸大自我的重要性,缺乏自信移情对其他人来说。
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和思想模式,会在工作、家庭和友谊等多个生活领域造成问题。
估计有1%到6%的成年人被认为患有NPD,尽管许多浪漫的伴侣、父母、孩子、家庭成员、同事和朋友也被认为直接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
揭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根源
自恋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过去50年里才成为公认的疾病。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是如何看待NPD的,有必要仔细研究这种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弗洛伊德与自恋的精神分析观
自恋型人格障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根据传说,纳西索斯是一个英俊而骄傲的年轻人。当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时,他变得如此迷恋,以至于他无法停止凝视自己的影像。他一直呆在水边,直到他最终消瘦而死。
历史上,各种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探讨过过度自我欣赏的概念。在过去,这种想法被称为傲慢,一种极端傲慢和傲慢的状态,往往涉及脱离现实。
直到最近,自恋作为一种紊乱的概念才成为科学界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领域万博maxbetx官网登陆.
在20世纪初,自恋这个话题开始吸引被称为精神分析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奥托·兰克(ottorank)在1911年发表了最早的关于自恋的描述之一,他将自恋与自我欣赏和虚荣心联系起来。
1914年,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题为,论自恋:导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套相当复杂的观点,他认为自恋与一个人的性欲(每个人生存本能背后的能量)是向内指向自己,还是向外指向他人有关。他觉得婴儿把所有的性欲都引向了内心,他把这种状态称为原始自恋。
在弗洛伊德的模型中,这种能量有一个固定的量,当这种性欲向外指向对他人的依恋时,它会减少一个人对自己可用的量。通过“给予”这种爱,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经历了初级自恋的减少,为了补充这种能力,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接受爱和爱作为回报对保持满足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孩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发展,并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从而形成自我理想,或自我努力实现的完美自我形象。
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对自己的爱可以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物体上。通过给予爱,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经历了减少原发性自恋,使他们更不能培养,保护和保护自己。为了补充这种能力,他认为接受爱和爱的回报是至关重要的。
把自恋看作是一种紊乱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分析师奥托·克恩伯格和海因茨·科胡特帮助激发了人们对自恋的更多兴趣。1967年,克恩伯格描述了“自恋人格结构”。他提出了一个自恋理论,提出了三种主要类型:正常成人自恋、正常婴儿自恋和病理性自恋,这些类型可以是不同的。
1968年,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了一个不同的理解,并继续接受弗洛伊德早期关于自恋的一些观点并加以扩展。
自恋在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理论认为自恋是发展的一个正常和必要的方面,早期“自我-客体”关系的困难可能万博maxbetx官网登陆会导致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足够的自尊感的挑战,从而导致自恋障碍。
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正式承认了自恋型人格障碍,并制定了诊断标准。关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有一些争论人格障碍在最近的DSM-5中,自恋和其他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与上一版相对没有变化。